外眼角扒开眼皮出现黄疙瘩,通常被称为眼睑麦粒肿,俗称针眼。这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,表现为眼睑上出现红色、疼痛、肿胀的肿块。
成因:
麦粒肿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,这些细菌通常存在于皮肤和结膜中。当毛囊或腺体堵塞时,细菌就会繁殖并导致炎症。
症状:
除了外眼角扒开眼皮出现黄疙瘩外,麦粒肿的症状还包括:
眼睑红肿
疼痛感
畏光
异物感
泪液增多
治疗:
大多数麦粒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治疗:
热敷:用温湿毛巾敷在患处,每天 4-6 次,每次 15-20 分钟。
抗生素眼药水或软膏:如果麦粒肿较严重,医生可能会开抗生素眼药水或软膏以抑制细菌感染。
切开引流:如果麦粒肿较大且疼痛,医生可能会将其切开并引流出脓液。
预防:
预防麦粒肿的发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:
保持眼部清洁,经常洗手。
避免接触他人的眼部感染。
定期清除眼睑上的油脂和污垢。
避免长时间使用眼妆。
注意事项:
请勿自行挤压或挑破麦粒肿,因为这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。如果麦粒肿出现以下症状,请立即就医:
红肿和疼痛加剧
视力受损
全身发烧
外眼角扒开眼皮出现黄疙瘩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:
1. 麦粒肿: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睑腺发炎,可在外眼角或外眼睑处形成肿胀、疼痛的黄色脓包。
2. 霰粒肿:睑板腺阻塞后分泌物堆积形成的良性肿块,外观为黄色的包块或结节,通常不疼痛。
3. 黄瘤:一种与高胆固醇血症相关的良性皮肤病变,可在外眼角或眼睑周围出现黄色的斑块或肿块。
4. 脂质囊肿:睑板腺分泌的脂质堆积在睑板腺内形成的囊肿,表现为外眼角或眼睑处质软、边界清晰的黄色肿块。
5. 上皮样囊肿:由皮肤的表面细胞增生形成的囊肿,可在外眼角形成米粒至豌豆大小的黄色肿块。
6. 睑腺癌:一种罕见的睑板腺恶性肿瘤,早期表现为外眼角或眼睑处缓慢生长的黄白色肿块。
如果出现外眼角扒开眼皮有黄疙瘩的情况,建议及时就医检查,明确具体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。
在眼角外表皮的边缘,出现了一块细小的皮肤区域,呈现出异常的黄色调。这片区域的大小不到指甲盖,形状不规则,边界清晰可见。起初,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瑕疵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慢慢扩大,颜色也变得更加明显。
最初,我并不在意这块黄色皮肤,以为它只是一块晒斑或轻微的色素沉着。它渐渐地扩大并深化,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。我尝试了各种护肤品和美白精华液,但都没有任何效果。这让我开始担忧,并决定寻求医生的帮助。
医生仔细检查了我的眼角,并对这块发黄的皮肤进行了活检。活检结果显示,这是一种良性的皮肤增生,称为黄斑瘤。医生说,黄斑瘤是由胆固醇沉积引起的,通常与高胆固醇血症有关。
我并不惊讶这个诊断结果。我的家人有高胆固醇病史,而我近年来也不太注意饮食和锻炼。医生建议我接受进一步的血液检查,以确定我的胆固醇水平。结果证实,我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或“坏胆固醇”)水平过高。
为了治疗黄斑瘤和预防进一步的胆固醇沉积,医生为我开了降胆固醇药。我还进行了生活方式的改变,包括健康的饮食,定期锻炼和戒烟。几个月后,我的胆固醇水平有所改善,眼角的黄斑瘤也逐渐消退。
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控制胆固醇的重要性,以及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健康问题的必要性。尽管这块发黄的皮肤只是一块小小的瑕疵,但它却提醒我,我们的身体可能通过细微的变化向我们发出关于健康状况的信号。
外眼角扒开眼皮黄疙瘩可能是睑板腺囊肿或睑腺炎。
睑板腺囊肿
特征:外眼角或上眼皮边缘出现黄色或白色的小疙瘩,不红不痛。
原因:睑板腺分泌物堵塞导管所致。
处理:轻微者可自行消退,较大会引起不适时需手术切除。
睑腺炎
特征:外眼角出现红色、肿胀的疙瘩,伴有疼痛、压痛。有时可能有脓液排出。
原因:睑腺感染,如细菌或病毒感染。
处理:抗生素眼药或眼膏治疗,清除感染。严重时需口服抗生素或手术切开引流。
处理建议
保持眼部卫生,勤洗手后触摸眼睛。
使用温热的湿毛巾敷在患处,帮助消肿。
不要用手挤压或挑破疙瘩。
若疙瘩持续存在或加重,及时就医。
预防
避免眼睛疲劳,保证充足的睡眠。
注意眼睛卫生,及时摘除隐形眼镜。
戒烟,减少对眼睛的刺激。
定期进行眼科检查,及时发现和治疗眼部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