磨骨后,脸上肉变多
磨骨手术后,脸上肉变多,这其实是术后组织肿胀的表现。磨骨手术需要切除下颌骨部分骨组织,手术后创口周围组织受到刺激会出现水肿,导致面部发胀变肿,肉变多。
通常,术后肿胀会在 1-2 周内达到顶峰,之后会逐渐消退。消肿速度因人而异,体质较好、恢复能力较强的人消肿较快,一般 2-3 个月左右肿胀即可基本消退。
消肿期间,需要做好以下护理措施:
冷敷:术后 48 小时内,每隔 2-3 小时冷敷一次,每次 15-20 分钟,有助于减轻肿胀。
热敷:48 小时后可改用热敷,每次 15-20 分钟,每天 2-3 次,促进血液循环,加速消肿。
按摩:肿胀期间,可在肿胀部位进行轻柔按摩,促进组织液吸收。
抬高头部:睡觉时垫高头部,有利于面部静脉回流,减轻肿胀。
限制活动: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低头,以免加重肿胀。
如果术后肿胀严重或迟迟不消退,应及时就医,排除其他并发症的可能性。
磨骨术后,部分人可能会出现脸部肉增多的情况。这主要是因为:
骨骼支撑减少:
磨骨会去除部分骨组织,导致面部骨骼支撑力减弱。当骨骼支撑不足时,面部肌肉和脂肪组织会下垂,导致肌肉松弛和脂肪堆积,从而使脸部显得更圆润。
肌肉萎缩和松弛:
磨骨过程会不可避免地损伤面部肌肉和神经。术后,肌肉会因神经损伤或缺乏骨骼支撑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和松弛。随着肌肉萎缩,面部皮肤会失去支撑,导致皮肤松弛下垂,进一步加重肉多的感觉。
神经恢复滞后:
磨骨术后,受损伤的神经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。在此期间,神经功能受损,导致肌肉收缩无力,面部肌肉无法正常活动,进而影响脂肪代谢。脂肪在面部堆积,加剧肉多的现象。
水肿:
磨骨术后,面部组织会充血和水肿。随着水肿消退,脸部肌肉和脂肪组织会逐渐恢复正常状态,肉多的现象也会有所改善。
值得注意的是,磨骨术后肉多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。出现这种情况的人群可能具有以下特征:
皮下脂肪较厚:脂肪较多的人术后更容易出现肉多的情况。
肌肉松弛:肌肉松弛者术后容易出现面部下垂,导致肉多。
年龄较大:随着年龄增长,皮肤和肌肉的弹性下降,术后肉多的风险增加。
如果术后出现肉多现象,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善:
按摩:轻柔按摩面部肌肉,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恢复。
面部提拉:使用专用的面部提拉仪器,帮助紧致皮肤和肌肉。
射频治疗:通过射频能量刺激胶原蛋白再生,收紧皮肤和提升面部轮廓。
二次手术:如果术后肉多现象严重,可通过二次手术进一步切除脂肪或紧致肌肉。
术后磨骨后多余的肉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处理:
1. 面部吸脂:使用细针吸出面部多余脂肪,可以有效减少面部体积,改善面部轮廓。
2. 射频溶脂:利用射频能量加热真皮层,促进脂肪分解,收紧皮肤,减少面部松弛和下垂。
3. 线雕提升:植入可吸收线材,通过提拉组织和刺激胶原生成,提升面部皮肤,改善面部轮廓。
4. 脂肪填充:将自体脂肪移植到面部凹陷部位,填充多余的肉,平衡面部比例。
5. 激光溶脂:利用激光能量破坏脂肪细胞,达到溶脂塑形的效果,改善面部轮廓。
注意事项:
手术后需要佩戴弹力面罩,以减少肿胀和促进恢复。
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按摩,以防止脂肪位移或损伤。
饮食应清淡,避免辛辣、刺激性食物。
定期复查,向医生咨询恢复情况和后续治疗方案。
磨骨后脸上的肉去哪儿了
面部磨骨手术是一项整形外科手术,旨在修饰面部骨骼轮廓,如去除下颌角、缩窄颧骨等。手术后,面部肌肉组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。
手术中,医生会切除部分骨骼组织,因此与骨骼相连的肌肉组织也会随之被切断或松弛。这些肌肉,如咬肌、颊肌等,与面部表情的形成密切相关。修整骨骼后,原先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组织便失去了一部分支撑点。
术后一段时间内,肌肉组织会逐渐适应新的骨骼轮廓,并形成新的平衡。切断的肌肉组织可能无法完全恢复原有功能,导致面部表情轻微改变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面部脂肪组织也会发生变化。
由于骨骼体积的减小,面部的软组织也会相应减少。原先覆盖在骨骼表面的脂肪组织会减少,导致面部轮廓变得更加清晰。同时,由于肌肉组织的松弛和脂肪组织的减少,原先紧致的面部可能会出现轻微的下垂现象。
不过,磨骨手术后面部肌肉组织的变化通常是轻微的,不会影响日常活动或表情表达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肌肉组织会逐渐恢复正常功能,面部轮廓也会趋于稳定。为了取得理想的手术效果,患者需谨慎选择有经验的整形外科医生,并严格遵循术后护理指导。